剖析《中國製造2025》:你為什麼該關心這件事?(上)

2017-07-21
作者 Junko Yoshida

中國政府在2015年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計畫」;藉由推動此新政策,中國期望能扭轉乾坤、徹底擺脫低成本勞動力的競爭,而該計畫是明確聚焦於「先進製造」。

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能挑戰中國「世界工廠」的稱號;這個國家被視為全球廠商海外生產的重要目的地,幾乎所有熱銷高科技產品都是在那裡製造──從iPhone、平面顯示器、太陽能光電板,到可穿戴式裝置。

但近幾年來,除了學界、產業顧問與市場研究機構,甚至中國政府本身,都開始對中國是否能維持其全球領先的製造競爭力產生懷疑;如美國政府智庫東西中心(East-West Center)的資深院士Dieter Ernst所言:「勞動力減少、薪資水準提高,以及技術能力的瓶頸,自本世紀開始以來逐漸讓中國的競爭力失色;目前中國的國際貿易──也是中國崛起的主要原因──水準已經降至2009年以來的最低點。」

根據財務管理顧問機構勤業眾信(Deloitte)的《2016年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標》(2016 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 Index),在亞太區有5個國家──包括馬來西亞、印度、泰國、印尼與越南──可望在未來五年躋身製造業競爭力全球前15大國家排行榜。

20170721_MIC2025_NT02P1

Deloitte 《2016年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標》
(來源: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Limited and US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 2016 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

該機構指出,上述5個國家可能很快就會取代中國,提供低成本勞動力、製造能力,以及有利的人口結構、市場和經濟成長力。Ernst表示:「在數十年的飛速成長之後,中國已經透過以低人力成本生產為基礎的投資導向“全球工廠”模式達到了某個水準的發展,但這種模式已經無法支撐長期的經濟成長與繁榮。」

於是中國政府在2015年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計畫」;藉由推動此新政策,中國期望能扭轉乾坤、徹底擺脫低成本勞動力的競爭,而該計畫是明確聚焦於「先進製造」。更具體地說,在工業4.0、工業物聯網、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機器人技術、感測技術與資料收集等齊聚重塑製造業的此刻,中國期望能充分掌握時機。

顯然這確實是擺脫世界對深圳「血汗工廠」印象的大好時機,但中國想要的「先進製造」究竟是什麼模樣?以這篇文章為起點,EE Times將以一系列專題報導從全球觀點探索《中國製造2025》帶來的衝擊;它將改變的不只是社會、經濟與技術,其影響力也會擴及世界其他地方,而全球的設計師、工程師、管理層以及投資者,現在將會把製造業──曾因充斥廉價勞動力而被貶低──視為應該嚴肅看待的競爭舞台。

Deloitte旗下Deloitte Services LP的產業觀點中心(Industry Insights)製造業研究部門主管Michelle Drew Rodriguez表示,製造工廠不僅重新成為人們的關注焦點,它們還搖身變成推動創新的溫床:「很多人都將製造業視為實體與數位技術匯聚之地,而且認為該領域是大趨勢。」

美國在歐巴馬(Obama)總統的時代曾於2011年啟動「先進製造夥伴」(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 (AMP)計畫;在同一年,德國則是發起「工業4.0」(Industry 4.0)行動。2016年,美國幾家大公司AT&T、Cisco、General Electric (GE)、IBM與Intel共同成立了工業網際網路聯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IIC)。

工廠生產線被重新定義為世界各地之機器人、AI、IC與5G等技術領導廠商的戰場;而中國當然也同樣雄心勃勃,積極想成為一方之霸。西門子(Siemens)旗下數位工廠事業群的產品生命週期管理軟體部門(Siemens PLM Software)執行總裁Chuck Grindstaff形容,最新的數位工廠大趨勢,是「大量生產」(mass production)向「大量客製化」(mass customization)的轉型。

究竟什麼是《中國製造2025》?

一直以來中國政府都是以五年計畫來指導國家經濟發展,《中國製造2025》有什麼不同?對此東西中心的Ernst認為,該戰略計畫仍存在著濃厚的「計畫經濟」色彩,新意則在於該戰略的焦點是「先進製造」,顯示了中國的發展策略出現大轉彎。

他進一步解釋,不同於先前的那些計畫:「《中國製造2025》超越了科學與技術領域,試圖提升中國產業供應與需求鏈的所有階段,而明確的目標則是要升級中國目前附加價值較低的產業(例如鋼鐵、重型機具工業以及紡織業)。」

此外根據Ernst的觀察,《中國製造2025》還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優先目標,包括積極推動企業層級的產業創新能力(聚焦研發與專利)、對品質的改善以及加速生產力成長、推廣產業的資訊化與數位化,還有鎖定降低能源消耗、水資源消耗以及污染的「綠色製造」。

如同以往中國政府推動的典型「由上而下」的經濟政策,《中國製造2025》是雄心勃勃的計畫;在該計畫之下,中國期望能站穩全球領導地位,在一系列指標性的高科技與製造產業都能大部分自給自足。

20170721_MIC2025_NT02P2

圖解《中國製造2025》
(來源:《中國製造2025》官網)

中國的鎖定的十大關鍵產業領域包括:資訊技術(包括半導體與網路)、機器人、航太設備、海洋工程設備與高科技船隻、鐵路設備、節能與新能源車輛(目標是解決中國各大城市空氣污染問題,並期望能將中國製造車輛推向國際市場)、電源設備(包括以節能為目的之智慧電網與智慧城市技術)、新材料(目標是實際的研發創新成果)、醫療與製藥設備,以及農業機械。

但雖然《中國製造2025》網子撒得很大,中國為以上那些產業領域提供的「劇本」感覺很眼熟──標準的政策工具包括對私募投資基金的倚重、聚焦於製造業、協助收購海外競爭對手以及廣泛的研發資金補貼等等;全球半導體產業界的資深高層們應該以前就看過類似的劇碼,要了解《中國製造2025》的程序與預測其實際成果,可以從觀察目前中國在扶植本土晶片產業上的成果著手…

 
繼續閱讀:剖析《中國製造2025》:你為什麼該關心這件事?(中)

編譯:Judith Cheng

活動簡介
未來寬能隙半導體元件會在哪些應用成為主流?元件供應商又會開發出哪些新的應用寬能隙元件的電路架構,以協助電力系統開發商進一步簡化設計複雜度、提升系統整體效率?TechTaipei「寬能隙元件市場與技術發展研討會」將邀請寬能隙半導體的關鍵供應商一一為與會者解惑。
贊助廠商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