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車輛何時「拿到駕照」?(下)

2017-05-03
作者 Judith Cheng

在美國以及歐洲已經陸續看到一些的自動駕駛車輛在實際道路上進行測試,包括Google的自動駕駛車Waymo,但以地廣人稀的非都會區道路為主;那麼在亞洲地區呢?特別像是東京、台北、中國的各大一級城市等交通擁擠的都會區,自動駕駛車輛上路的挑戰何在?

接續前文:自動駕駛車輛何時「拿到駕照」?(上)
 

東芝的水沼仁志以日本為例,表示日產(Nissan)準備推出Level 2的自動駕駛車輛,但這個等級的自動車輛是透過各種ADAS功能如定速巡航、防車道偏離、自動緊急剎車等提供駕駛輔助,駕駛人仍須全程控制車輛;而更高等級的自動駕駛示範車輛預期在2020年東京奧運期間會現身,但會是以固定行駛區域與路線的大型巴士等接駁車輛為主。

ADAS Mobile Tech的溫峻瑜提及了Mobileye、英特爾與歐洲汽車大廠BMW的自動駕駛車輛開發合作,將於今年下半年進行實際道路測試;並表示Mobileye已經與全球十數家車廠客戶進行緊密合作,目標就是讓Level 4、Level 5的高度自動化駕駛車輛順利上路,但看來仍需要一段時間,例如2025或2030年以後,真正無人駕駛的車輛才有實際上市機會。

Edward_ADAS


ADAS Mobile Tech總經理溫峻瑜

華創車電的陳正夫則表示,台灣政府相關單位目前的策略規劃,仍是讓自動駕駛車輛在較封閉的場域或固定的路線上行駛,例如社區的接駁車;而他認為以短中期來看,讓自動駕駛車輛在封閉區域的簡單路線上行駛是合理的考量,但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與測試,只要能確認自動駕駛技術的安全性高於人類駕駛,它們實際上路的機會就很大。

陳正夫舉例指出,我們還無法確定人工智慧是否真能讓機器學習到人類的反應;例如當我們開車在馬路上有一個塑膠袋飄過來,會根據經驗判斷它沒有危險性而不閃避、直接輾過,但機器是不是也能有相同的判斷力?

而旺宏的Anthony Le也同意,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新科技,還是需要一段長時間的測試與觀察,並讓機器持續「學習」、建立各種各樣的交通狀況與駕駛經驗資料庫,才能確保自動駕駛車輛能安全上路。

「駕駛策略」對自動駕駛車輛的重要性

談到自動駕駛車輛,不可忽略的一個議題是「駕駛策略」(driving policy);Mobileye業務總監David Oberman表示,所謂的駕駛策略就是自動駕駛車輛對交通路況所做出的反應。

Oberman舉例指出,有多輛車子在十字路口或是圓環等道路出現、分別要往不同方向時,哪輛車應該要先行?若已經考量到交通規則中的禮讓原則,在人類駕駛的狀況下,多輛車子中總是會有特別「殺」的,而其他駕駛會讓他先行;但如果都是自動駕駛車輛呢?機器之間彼此是否能相互溝通決定由哪一輛車先行?或是自動駕駛與人類駕駛一同在路上的情況呢?

為這些自動駕駛車輛建立駕駛策略(行為),成為讓它們能實際上路的重要步驟;對此華創車電的陳正夫表示,只要是駕駛人都知道,就算每天的路線都相同,交通路況仍會時刻有不同的變化,而像是台北這樣有大量機車以及汽車的都會區,狀況只會更複雜。

人類駕駛往往會有很多意料不到的駕駛行為,而這些很難以規則化的方式來讓機器學習;陳正夫認為這會是在都會區實現自動駕駛車輛的最大挑戰。或許如Oberman所言,有一天當自動駕駛車輛的安全性可以被確認,屆時人類可能不被允許自己掌握方向盤、必須完全交由機器駕駛,而人們只能到像是遊樂園等特定地區才能體驗開車樂趣。

東芝的水沼仁志則是提出另一個方向的思考,認為大家現在對於自動駕駛車輛的關注,只因為它是一個被炒熱的話題;而如同在場專家以及他前面所提,自動駕駛車輛的實現還有許多艱鉅的挑戰有待克服,或許大家不要太期待或聚焦於在可見的未來實現自動駕駛車輛,而是先將機器學習技術運用於其他能提升駕駛安全性與舒適度的應用,會是比較實際的做法。

ADAS Mobile Tech的溫峻瑜也同意,希望馬上就看到自動駕駛車輛上路真的很難;而對於像是Mobileye這樣的技術供應商來說,就是盡力實現自動駕駛車輛的必備元素。

他進一步,Mobileye認為自動駕駛車輛有三個關鍵技術元素:其一是車輛本身的軟硬體平台,其二是建立供車輛參考、能隨時根據路況來更新的地圖──這個與Google Map的導航地圖不同,而是要能指出有哪些道路出現路面坑洞、施工、交通事故…等等不利行駛的狀況;其三就是前面提過的駕駛策略,這就牽涉到車輛間的通訊以及對不同城市交通規則的考量。


Mobileye的REM是顯示道路實際狀況的地圖

大眾心態的調整──你相信機器嗎?

論壇主持人Junko Yoshida在最後指出,根據統計,美國一年約有3.5萬人不幸死於交通事故,而民眾也能接受這樣的現實;但當我們迎接自動駕駛時代,人們能接受機器出狀況,或是自己的親友因為機器駕駛的車輛而發生意外事故嗎?

華創車電的陳正夫表示,當自動駕駛車輛發生事故時誰該負責,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都要車廠來負責,恐怕很難有一家車廠能繼續生存下去;當汽車駕駛是人類的時候,大眾能理解他的駕駛行為,但如果汽車駕駛換成了機器,一切就很難說。他認為,自動駕駛車輛的實現除了技術本身,還需要政府在交通法規、道路政策方面的妥善思考。

而旺宏的Anthony Le也同意,科技發展變化的速度非常快,但世界各國政府訂定策略與法規的速度似乎往往跟不上。另外他指出,大眾對於科技與機器的信賴度也是個問題,例如他老婆的車子上其實有一些屬於ADAS功能的配備、但她從來不用,因為覺得自己的技術更好;要如何讓人們相信機器,或許還牽涉到心理學層面的研究。

我們期望機器要到多安全才是夠安全呢?這是個還有待思考的大問題!

活動簡介
未來寬能隙半導體元件會在哪些應用成為主流?元件供應商又會開發出哪些新的應用寬能隙元件的電路架構,以協助電力系統開發商進一步簡化設計複雜度、提升系統整體效率?TechTaipei「寬能隙元件市場與技術發展研討會」將邀請寬能隙半導體的關鍵供應商一一為與會者解惑。
贊助廠商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