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器百年創新發展史…

2018-11-23
作者 Brad Brannon, ADI系統架構師

隨著超外差無線電的百年發展,帶來了當今可能尚不為人所知的各種新型無線技術進展。如同這些技術發明為過去100年帶來巨大潛力一般,在接下來的100年中,下一代無線技術定將造就無限可能...

多年來,我們目睹了建構無線電介質的多次變化,技術也從電子管到電晶體,一直發展到單晶片電路。這些變化帶來了各種可能性,但在無線電發展初期的先驅眼中,這些不過是白日夢,但欲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第1部份:初期

雖然許多人士都對早期的無線技術發展具有著傑出貢獻,但Guglielmo Marconi卻可稱為其中的佼佼者。雖然他是以無線技術而聞名,但很多人對於他在19世紀末所創建的無線技術事業並不熟悉。在1900年代的前20年中,他建立了一項非常重要的事業,並促使無線世界走向了今日的方向。

20181123_ADI_NT71P1

圖1:Guglielmo Marconi展示他的技術

雖然Marconi的商業化技術並不是最新的,而且技術的發展相當迅速,但是該技術已經夠好了,因為他想到了辦法,知道如何利用現有技術來創造一個新的產業。1900年代初,殖民主義走向終結,戰爭和災難大規模爆發,甚至還有1912年4月皇家郵輪鐵達尼號(RMS Titanic)沉沒;值此世界大亂之際,Marconi著手部署了一個全球網路,以無線方式發送和轉發資訊。鐵達尼號郵輪沉沒後,無線技術在救援倖存者和傳播事故新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升了這一新興技術的重要性。

公眾和軍方都意識到了無線技術的重要性,尤其是後來成為美國海軍部長的Joseph Daniels。在美國及其他地區,像Daniels這樣的領導者認為軍方應將無線電國有化,以確保他們在戰爭期間能使用無線電。必須記住的是,在此期間,唯一可用的頻譜是低於200kHz左右——至少有一段時間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WWI)之後,政府對無線技術的控制減弱,不過,這是在形成政府特許壟斷權並以此成立美國無線電公司(RCA)之後。

根據我們的推測,Marconi時代的無線電非常原始。發射器採用火花隙裝置(後來才使用機械交流發電機)產生射頻(RF),但在接收端,系統完全是被動的,並由天線、諧振式LC調諧器和某種檢波器組成。我們很快就會討論這些檢波器,但在當時,它們可能是機械式的,或者可能是化學式或有機式的。其中一些系統是透過電池為它們進行簡單的偏置,但不提供任何電路增益。這些系統的輸出可提供至某種頭戴式耳機,以將訊號轉換成音訊——這種音訊總是非常微弱,不過是簡單的哢噠聲或嗡嗡聲。

因為這些系統未在接收端提供增益,所以其有效範圍取決於發射功率的大小、接收器的品質、操作員在調整方面的經驗,當然還有大氣條件。Marconi意識到,在可合理預測有效範圍的情況下,可以建立一個基地台網站,在大洲和大洋之間可靠地傳遞資訊。其中還包括在陸上和海上安裝設備。Marconi開始在全球各地和海上安裝無線電台,包括在客船和貨船上。透過在航海船隻上安裝無線電系統,他不僅使這些船隻能與其在岸上的商業利益相關者進行溝通,而且還能在必要的地方提供中繼和冗餘,從而使Marconi填補了其網路中的關鍵空白。

Marconi所擁有的一項技術是早期的真空管。真空管公認的發明者John Ambrose Fleming曾為Marconi Corporation工作,但Fleming和Marconi當時分析認為,他們現有的技術足以檢測無線電訊號。此外,他們認為他的發現雖有好處,但尚不值得為閥管運作投入額外的資金或電池。Marconi已經擁有了數種訊號檢測技術,與閥管不同,這些技術不需要高功率來運行燈絲和加熱板,因此,他們在一開始時即放棄了這種技術。

20181123_ADI_NT71P2

圖2:首批Fleming管原型

然而,所謂的無線電之父(Father of Radio)——Lee de Forest撿回了這項技術,並實現其巨大的潛力。透過在燈絲和加熱板之間插入簾閘極,讓他不僅可以整流訊號,還能控制加熱板中的電流量,從而實現了放大。儘管有證據表明,他並不理解其三極管的工作原理,但他確實意識到了其巨大的潛力,並盡力發揮這一發明的優勢,不但將其作為一項技術,同時也作為與Marconi發明類似的一種增值服務。透過建立各種企業,de Forest嘗試製造和銷售其真空管,並建立了與Marconi類似的無線網路。然而,這些企業註定要失敗,這並不是因為技術不好,而是因為de Forest的商業夥伴往往不夠誠實,而且常常讓他獨自為別人的錯誤承擔責任。最後,de Forest不得不賣掉自己發明的權利,讓其他人享受該發明帶來的利潤。

20181123_ADI_NT71P3

圖3:第一個de Forest音訊三極管

Edwin Armstrong是早期率先體認到真空管各種可能性的其中一人。當他還在唸高中的時候,家裡一位朋友就送了一個de Forest三極管給他。Armstrong不僅建立了無線技術專家的聲譽,還在家裡創建了自己的無線電台,他很快地想到辦法,知道如何利用該裝置開發出更好的接收器。在大學期間,他繼續開發這項技術,並開發出了再生式接收器,相較於當時所有無線電台採用的被動系統,該接收器具有卓越的性能。

David Sarnoff是American Marconi Corporation (AMC)的資深人員。與Marconi本人長期建立了合作關係,其專注的敬業精神,使他在公司快速崛起。剛開始時,Sarnoff的工作只是在AMC跑跑腿,後來在Marconi一次訪美行程中兩人偶遇。Sarnoff讓Marconi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協助讓他管理公司的發展,最終,Sarnoff先後成為AMC和RCA的高階領導者。在參觀紐約工程實驗室時,他還偶然遇到了Armstrong。Armstrong淵博的無線技術知識及其再生式接收器的強大功能讓Sarnoff獲益頤淺,二人便建立起了長期的專業合作關係和個人關係。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Armstrong感到責任的召喚而應徵入伍。但當時,他已經享有無線技術專家的聲譽,因而沒有被派往作戰崗位,而是被派往法國,為各地的作戰軍種檢修和安裝無線電台。他的職責使他能使用設備、實驗室和各種技術,還能附帶地繼續從事研究活動。在1918年初的一次空襲中,他得到了一系列的新發現,使他合成了超外差接收器。整個1918年,他全力發展自己的概念,到11月時,他與一群親密的朋友會面,展示了超外差無線電的原型。朋友們為之印象深刻,因而敦促他繼續開發。到1918年底,戰爭行將結束,在返回美國之前,Armstrong於1918年12月30日申請了法國專利。回到美國後,他經過了幾週時間才從一場疾病中恢復過來,使他推遲了提交美國專利申請。一直到1919年2月8日,才為超外差接收器申請了美國專利。

雖然Marconi在無線技術願景方面只關注兩方電報承載的商業資訊,Sarnoff的願景則更廣闊得多——將訊號發給多方。剛開始時,Sarnoff的願景並未得到廣泛認同,但其他人最終意識到,這項新技術提供了一種方法,借助該方法可以輕鬆實現新聞和娛樂節目的遠距離傳送,包括傳送到美國的農村地區。為了推動實現這一願景,Sarnoff和他的團隊想到一個辦法,準備於1921年7月2日廣播Dempsey與Carpentier的拳擊比賽,而最後此次廣播活動的成功,也使其他人看到了今日我們所熟知之廣播無線電的巨大潛力。

然而,當時的真正挑戰是技術性的。早期的收音機很難使用,並且功能不佳。Armstrong、Sarnoff和RCA的故事便是從這裡延續下去。透過之前發展的關係和RCA獲得的專利,包括超外差接收器專利,無線電技術已經大幅地獲得了簡化,而能實現可攜、人人都可輕鬆使用。當從技術面的角度來看,超外差架構是這一成就的關鍵,時至今日,也是如此。

20181123_ADI_NT71P4

圖4:Edwin Armstrong和妻子Marion帶著第一台可攜式收音機度蜜月

檢波器

無線電必須透過某種方式,產生承載著有意義的資訊的輸出訊號。在早期,這就是在接收環形天線中產生的共振火花。人們很快就意識到,需要用一種更敏感的方式,將輻射能轉換成有意義的訊號。早期的技術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期通常利用了多種屬性,包括化學、機械和電氣等。

最開始時,使用的首批檢波器中有一款被稱為金屬屑檢波器,這款檢波器是以一個名叫 Édouard Branly的法國人的發現為基礎開發的。該金屬屑檢波器由兩塊金屬板構成,金屬板之間的間距很小,同時注入一定份量的金屬粉。當RF訊號到達金屬板時,金屬粉會吸附到金屬板上,使電路閉合。這種方式對檢波非常有效,但是,一旦RF訊號撤離,金屬粉會繼續吸附在金屬板上。為解決這個問題,安排了某種敲擊器,用於敲擊裝置側面,強制去除金屬板上的金屬粉。由於這個原因,這種原始檢波器雖然有效,但使用起來卻非常笨重。儘管如此,到了1907年,人們還在使用這種檢波器。

20181123_ADI_NT71P5

圖5:金屬屑檢波器

20181123_ADI_NT71P6

圖6:金屬屑接收器原理圖

而另一種更實用的解決方案是電解檢波器。這種裝置由浸入硫酸或硝酸溶液的一條超細鉑絲組成。透過電池將該電路偏置到電解點,會在鉑絲表面上形成氣泡,使電流下降。如果RF電流耦合到該電路中,它將調變電解點並使電流隨耦合RF訊號的強弱變化。這項技術由Fessenden開發,1903年至1913年間被人們廣泛使用。de Forest基於這種技術開發了一種變體,被稱為應答器(responder),這是由浸入過氧化鉛溶液中的兩塊金屬板所構成。

20181123_ADI_NT71P7

圖7:電解檢波器

20181123_ADI_NT71P8

圖8:電解無線電接收器

Marconi更喜歡被稱為磁檢波器的另一種方案。這些裝置被使用者親切地稱為‘Maggie’。它們的工作原理是,形成一個無端鋼絲環,使鋼絲環呈圓形旋轉的同時借助永磁體使其磁化。鋼絲磁化部份透過與天線相連的線圈。該線圈中的RF場根據存在的接收訊號電平對鋼絲去磁。然後,透過另一個線圈拾取鋼絲磁場的變化,該線圈連接到耳機,耳機負責提供聽得見的RF訊號。直到1912年,所有Marconi裝置都使用這種方案,包括鐵達尼號上的裝置。

20181123_ADI_NT71P9

圖9:像Marconi那樣使用的磁檢波器

20181123_ADI_NT71P10

圖10:磁檢波器無線電原理圖

另一類常見的檢波器是晶體檢波器,一直流行到1925年。這類流行元件通常被稱為晶鬚(cat whisker),基本上這是由各類礦物製成的早期半導體結。典型的礦物包括方鉛礦(PbS)、黃鐵礦(FeS2)、輝鉬礦(MoS2)和碳化矽(SiC)。在金屬杯製作這些岩石的小樣,透過細線在岩石上形成點接觸。可以移動該點接觸,放在岩石的各個位置,以發現最佳工作點。當今的市場上仍有晶體收音機銷售;電路與100年前的電路完全相同,只是半導體二極體製成品取代了晶鬚。晶體檢波器的一個優點,是這些裝置提供更多的線性檢波,這在AM廣播發展之初變得非常重要。這使語音通訊成為可能,而早期的傳輸僅由摩斯(Morse)電碼發送。

20181123_ADI_NT71P11

圖11:方鉛礦晶鬚檢波器

20181123_ADI_NT71P12

圖12:典型電晶體收音機原理圖

另一類檢波器是由一名為Marconi工作的工程師在1904年構建的。John Ambrose Fleming發現,透過在愛迪生(Edison)白熾燈泡上添加一塊板,就形成了一個通常被稱為整流器或整流閥的裝置。Marconi和Ambrose認為,他們現有的檢波方案(通常為‘Maggie’)的效果優於Fleming整流閥,於是,他們暫時停止尋找更好方案的努力,直到1912年之後才重啟此項工作。然而,包括de Forest在內的其他人卻看到了該方案的直接價值,他們在Fleming和Marconi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在燈絲與加熱板之間添加了一個簾閘極。這項工作成功的申請了專利,並於1906年正式發表。雖然de Forest意識到他的發明對改進收音機的價值,但他無法利用這一點,部分是因為商業夥伴的不端行為,部份是因為針對其專利的各種侵權案件。

第2部份:接收器架構

像de Forest和Armstrong這些無線電技術早期的先驅們都明白一個關鍵點:他們的成功離不開堅固可靠的檢波器;早期時,這主要靠無線電報員,他們的技術實力和聽力使其成為可能。然而,隨著產業的發展,其他方面的重要性也逐漸突顯,例如線性度、頻寬等。

1912年,為了解決這些問題,de Forest想出了再生方案以及這種技術可能為接收器帶來哪些好處。幾乎在同一時間,Armstrong取得了類似的發現,他指出,如果從加熱電路把能量耦合回簾調諧器,當放大器響應在自由振盪之前達到峰值時會產生明顯的放大效果。這些發現引發了一場長達數十年的專利糾紛,因為每位發明家都聲稱首先問世的,是自己的發明。

無論如何,再生式接收器的關鍵優勢,在於除了取得非常高的增益水準之外,接收器還有助於將輸出連接到揚聲器,而不是像之前那樣,連接到音訊輸出很弱的小型耳機上。Armstrong指出,透過此種安排,他可以從紐約實驗室輕鬆複製Marconi在愛爾蘭的裝置,而Marconi通常需要一個中繼站來實現跨大西洋的覆蓋。得到滿意結果後,Armstrong邀請Sarnoff來到實驗室,分享他的發現。借助再生設置,他們整個晚上都在接收遠端無線電訊號,並輕鬆地接收到了來自西海岸和太平洋的訊號。這是檢波器技術的一次重大提升。再生式接收器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調整回饋以確保正常運行;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電報員也很難做得好。隨著再生式和超再生式無線電的早期型號被投入生產,這一挑戰變得非常明顯,因為需要在無線電技術普及之前找到解決辦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迫使美國參戰,Armstrong在法國領受任務,負責在現場安裝無線電裝置。這使他有機會繼續研究工作;1918年2月,與法國和英國的同事合作之後,他提出了超外差架構。最終,這種架構解決了許多問題,無需像超再生等以前的架構那樣進行繁瑣的調整,而且不會犧牲性能。

整個1918年,Armstrong繼續開發超外差架構,解決了再生和超再生接收器面臨的許多難題。這一項發展實現了簡單易用的無線電,與目前的量產型無線電一致。雖然超外差接收器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檢波器,但它具有增益功能和額外的選項,提供固定IF,不受被監控RF頻率影響,有助於提高檢波性能和一致性。這樣就可以優化檢波器,無需擔心所需RF頻率會導致性能下降,而這正是早期無線電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並且繼續挑戰著今天的無線電設計師,只是頻率要高得多而已。即使我們已經繼續探索ZIF、直接RF採樣等新型架構,但挑戰仍然存在。

20181123_ADI_NT71P13

圖13:超外差專利資料

這些優勢鞏固了外差架構的重要性,並且目前仍在持續。雖然實施技術已從電子管走向電晶體,並且再走向了積體電路,但是該架構仍然是許多現代系統的關鍵。

除了技術類型的轉變以外,無線電架構幾乎未發生變化,直到1970年代,通用型DSP和FPGA的出現才改變了這種狀況。檢波器的功能從線性檢波器元件(如二極體、鑒頻器和PLL)轉向類比數位轉換器,然後是數位訊號處理,而這為舊技術無法實現的許多功能創造了條件。雖然資料轉換器加DSP確實能執行傳統的AM和FM5解調,但運用數文書處理技術可以實現廣泛用於數位電視的複雜數位解調,比如美國的HD Radio以及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DAB。

在早期的數位系統中,通常會透過I/Q解調器把中頻(IF)級轉換為基頻訊號,然後以雙低頻ADC進行數位化,如圖14所示。這些早期的ADC頻寬相對較低,因此無線電通常是窄頻系統。雖然這些系統可用於低頻寬系統,但它們存在正交失配問題,結果會導致鏡像抑制問題,必須透過類比和後來的數位技術進行校正。由於早期系統沒有高度整合,因此難以在I/Q之間保持平衡,結果導致鏡像誤差(正交)。由於必須仔細考慮時間和溫度的變化,問題非常複雜。即使在高度整合的系統中,如果不採用某種校正演算法,I/Q平衡通常限制在40dB,或者鏡像抑制效果會變差。

20181123_ADI_NT71P14

圖14:雙通道轉換基頻採樣

到1990年代中期時,轉換器技術開始得到充份改進,而得以運用IF採樣取代基頻I/Q採樣。這有幾個好處。首先,可以省去解調器和基頻轉換器對,並用單個ADC代替,從而節省功耗和電路板空間。更重要的是,可以消除與類比I/Q抽取相關的誤差。當然,DSP處理仍然需要複雜資料,但可以透過使用類似ADI AD6624等數位下變頻器(DDC)輕鬆抽取資料,這些數位下變頻器可提供完美的正交性能,不隨時間或溫度漂移。

最初這些IF採樣轉換器均為窄頻,但到了90年代後期,寬頻IF採樣轉換器開始上市,包括AD9042、AD6645等元件。這些新元件可以採樣高達200 MHz的IF頻率,並提供高達35MHz的訊號頻寬。結果變得非常有意思,許多高性能接收器開始採用IF採樣以簡化無線電設計並提高性能。該技術的諸多優點之一,是一條接收器訊號路徑可以處理多個RF載波。這樣就可以用一個無線電取代多個模擬窄頻無線電,大幅降低許多電訊應用的擁有成本。

處理多個獨立(或從屬) RF訊號的任何應用都可以從這種類型的架構中受益,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減小尺寸和降低複雜性的目的。可以在數位資料流程中輕鬆分出各個RF載波,並根據需要對其進行獨立處理。可以使用唯一的資訊對每個訊號進行不同的調製,也可以擴展訊號頻寬以增加資料輸送量。包括ADRF6612和ADRF6655在內的整合式混頻器技術繼續推動著IF採樣外差無線電的發展,可與AD9684和AD9694等新型IF採樣轉換器相結合,實現高度整合的低成本解決方案。這些新型ADC包括數位下變頻器(DDC),不僅可以對不需要的頻譜進行數位濾波,還可以透過數位手段抽取I/Q分量。

20181123_ADI_NT71P15

圖15:典型的IF採樣架構

從過去到現在

Armstrong的7號專利稱:「眾所周知,隨著接收訊號強度的降低,所有檢波器都會迅速失去靈敏度,而當高頻振盪的強度低於某一點時,檢波器的回應會變得十分微弱,無法接收到訊號。」 Armstrong聲稱,隨著振幅下降或頻率增加,檢波器的靈敏度會降低。他和其他人試圖找到一種方法,來將無線電的有效性擴展到更高頻率,提高整體性能。

在三極管、再生管等早期工作的基礎上,Armstrong意識到,可以轉換輸入頻率,使其與現有檢波器配合使用時能更高效地工作。另外,可以應用增益,以同時增加RF訊號電平和提供給使用者的音訊訊號位準。

圖16所示為該專利的示意圖之一,「詳細說明了如何透過調諧放大器系統,利用[Armstrong的]方法,其中,21是輸入振盪(訊號)的來源,真空管整流系統22-23-25轉換輸入訊號和獨立外差器件24 (本振)的組合振盪。電路26-27被調諧到兩個振盪的轉換組合(目標混頻器乘積)。多管高頻放大器28放大由真空管系統29進行外差處理並檢波的所得能量,由電話30指示。」透過使用這種方法,Armstrong得以取得RF能量並將頻率轉換為可以輕鬆有效地檢波的頻率,同時提供充份的放大,使音訊位準達到令人舒適的水準。在專利中,他繼續指出,可以應用多個外差級,其優點是能提供額外的選項和更高的增益水準,不用擔心不受控制的回饋導致振盪——這個問題長期困擾著再生接收器等早期無線電架構。

20181123_ADI_NT71P16

圖16:Armstrong的超外差示意圖

以下兩個圖有助於我們能更清楚地比較電子管技術與現代實施方案,同時向我們展示了現代設計與100年前提出的原始設計有多相似之處:

20181123_ADI_NT71P17

圖17:電子管與現代超外差設計

圖17對兩個電路進行了並排比較。根據Armstrong的專利,第一電子管級包括一個真空管整流系統。該第一級利用電子管的整流屬性生成典型混頻積,將目標訊號與LO的混頻組合起來。Armstrong暗示,10MHz (如圖18所示)為RF,一方面是因為這超出了他那個時代的檢波器可以回應的範圍,另一方面是因為在他開發超外差接收器期間,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技術挑戰。現代接收器通常在混頻器之前包括至少一個RF放大器,用於實現低雜訊和高靈敏度,如低位元訊號鏈所示。這些元件通常採用的是低雜訊FET設計,而其針對操作頻率範圍進行了最佳化。Armstrong最初申請的專利和現代設計之間,唯一的根本區別是放置在混頻器之前的獨立RF放大器。到二戰時,很容易發現一些電子管設計,其採用的前端放大器與今天的FET前端相當。

20181123_ADI_NT71P18

圖18:(a) 管式前端,(b) 前端

他暗示,該輸RF訊號可以與大約10.1MHz的LO組合,在第一級產生0.1MHz的新單音。我們認為,這是典型混頻器的和差積,如圖19所示。在圖18的管示意圖中,LO直接耦合到輸入電路中,其中,電子管的非線性行為導致了這些積。這種原創設計所帶來的一個挑戰,是LO會因直接耦合到天線而發生意外輻射。現代設計發生這種輻射的可能性很低,不過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因為如圖19所示,LO被耦合到透過前端放大器與輸入隔離的混頻器中。Armstrong提出的一個改善方案,是除了檢波器以外,利用從板到閘極電路的回饋,也可以將放大器1作為本振,就像他和de Forest用再生式接收器所做的。如此,將可形成精小的前端功能。在今天的電路中,混頻器、本振以及RF和IF放大器通常包含在單個IC中,這些元件被廣泛用於從消費性需求到工業需求的眾多不同應用之中。

20181123_ADI_NT71P19

圖19:IF放大器級

對於電子管和單晶片前端,混頻過程會產生RF與LO的和與差。在Armstrong的案例中,這意味著0.1MHz和20.1MHz。此外,通常也會將RF和LO洩漏到輸出端。必須濾除混頻器形成的、不必要項,以便接收目標訊號。由於檢波器的頻寬有限,所以,Armstrong專注於差項,即100kHz。除了他所包含的諧振LC結構之外,他的2級IF放大器很可能還能對其他項進行一些濾波處理。現代IF放大器也將包括某類IF濾波器。圖19所示為基本LC濾波器,但通常要採用某種形式的高Q濾波器。窄頻無線電通常在IF級中使用石英或陶瓷濾波器;更寬的頻段設計通常根據需要運用SAW或BAW。通常,這種濾波器被稱為修平濾波器,用於保護後續級免受強帶外訊號的影響。

藉由經過良好濾波的強大IF訊號,Armstrong現在可以輕鬆檢測到曾經處於其檢波器頻寬之外的微弱RF訊號。現在,在IF下,這些訊號能輕鬆匹配檢波器的功能。在採用電子管的情況下,這些訊號被整流,然後放大,因此可以直接驅動揚聲器,至少對於調幅訊號是這樣的。在現代接收器中,類比數位轉換器對類比IF採樣並產生數位等效訊號,然後以數位方式進行處理(包括解調)。在音訊應用的情況下,該訊號可以透過數位類比轉換器轉換回類比訊號,以便在必要時驅動揚聲器。

20181123_ADI_NT71P20

圖20:檢波器

雖然電子管和電晶體版本的無線電都能實現類似的結果,但現代設計具有一系列的優點。值得注意的是,現代設計要小得多,並且功率需求大大降低。雖然可攜式電子管無線電從一開始就存在,但電晶體帶來了袖珍型無線電。積體電路實現了單晶片無線電,從短距離無線電應用(如ADF7021)到高性能應用(如AD9371),應用範圍十分廣泛。而在許多情況下,這同時包括了接收器和發射器。

由於單晶片無線電通常採用類比數位轉換器和數位類比轉換器,因此借助這些無線電很容易實現複雜的調變。管式無線電歷來局限於基本調變類型,例如AM和FM。當將資料轉換器添加到無線電中時,單晶片無線電通常就是這樣做的,而能透過數位技術引入新的調變形式,包括展頻和OFMD,它們是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大多數現代通訊的核心(數位電視、高解析無線電、DAB、手機)。

隨著無線電技術的繼續演進,更多進步將會陸續出現,而可能帶來目前無法實現的無線電架構或功能。今天,我們擁有高度整合的IF採樣超外差架構和零IF架構。初露端倪的其他架構包括直接RF採樣架構,在這一架構下,訊號被直接轉換為數位訊號且無需類比下變頻。隨著無線電技術的繼續演進,可用選項的數量將會增加。然而,某種形式的外差架構可能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與我們相隨。

結論

在超外差無線電的百年發展史上,除了實施技術之外,架構上幾乎沒有變化。多年來,我們目睹了用於構建無線電的介質的多次變化,我們看到,技術從電子管到電晶體,一直發展到單晶片電路。這些變化帶來了各種可能性,在無線電發展初期的先驅眼中,這些不過是白日夢,但我們的日常生活卻與這些可能性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使這成為可能的關鍵因素之一,是透過在當今的無線電技術中由高速ADC實現的檢波器。過去幾年在資料轉換器和其他技術方面的提升,帶來了我們的互連世界,這正也在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現代社會的結構。令人興奮的是,這項核心技術正不斷發展著,其將繼續帶來當今可能尚不為人所知的新型無線解決方案。就如同阿Armstrong和Levy的發明為過去100年帶來巨大潛力一般,在接下來的100年中,下一代無線技術定將當仁不讓,造就無限可能。

5G、工業4.0正如火如荼展開中,不可或缺的技術都在「2018 Tech Taipei擘劃5G時代智慧工業4.0研討會」!

活動簡介
未來寬能隙半導體元件會在哪些應用成為主流?元件供應商又會開發出哪些新的應用寬能隙元件的電路架構,以協助電力系統開發商進一步簡化設計複雜度、提升系統整體效率?TechTaipei「寬能隙元件市場與技術發展研討會」將邀請寬能隙半導體的關鍵供應商一一為與會者解惑。
贊助廠商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