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拉高了汽車成本?

2020-01-14
作者 Bill Schweber, EE Times/EDN/Planet Analog資深技術編輯

無論是出於安全和污染法規的要求,還是僅僅為了舒適和便利,我們為車輛添加的「好的」電子相關功能是不是太多了?汽車所有人都願意為此多掏錢嗎?除了電子產品,還有哪些因素推動車價明顯上揚?

如果你最近看過新車,就會發現它們的價格在過去幾年來上漲了很多。根據汽車研究單位《Edmunds.com》統計,2018年2月新車平均售價超過36,000美元,比2009年同期上漲了29%。一向受到新車價格影響的二手車價格也緊隨著上漲,2018年達到24,499美元,比2009年的17,980美元大幅上漲了36%。

當然,這兩項成長率均高於通貨膨脹率。此外,與傳統的3~5年期貸款相比,現在的汽車貸款期限平均約為6年(而且還有很多是7年)(見表1)。

Automotive financial

表1:攸關汽車的基本「財務」數字揭示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即使貸款期限延長了,每個月的還款額仍然增加。(來源:Edmunds)

通常,我對使用「平均值」來評估一種趨勢是抱持懷疑態度的,因為這種簡單的統計計算方法很容易掩蓋掉重要的細節。但對於本文所討論的問題,使用平均值可能是合理的。另外,雖然一般情況下我會忽略大部份關於趨勢的報導,因為這些趨勢資訊大多都來自傳聞、估計、臆測以及一些不確定的調查,但對於與車輛有關的數字則算是例外。因為大多數關於車輛的資料都相當可靠,幾乎所有與汽車技術、銷售和財務相關的資訊都是官方公開發佈的,只要註冊就能獲得詳細的資料。即使有任何統計差距,也會有許多專注於汽車產業的分析機構展開進一步研究。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汽車價格急劇上漲?絕對不僅僅是因為汽車外觀的改變(圖1),或是製造商提高了利潤(假如真有這種情況)。為這類問題找到主要原因固然很好,但事實並不會那麼簡單(無論一些專家喜歡怎麼說,但很少真的會是因為那樣)。

Automotive, exterior

圖1:經過多年的發展,汽車不僅外觀發生了改變,在引擎蓋下方的構造和車體內部也已截然不同。(來源:Piximus)

首先,汽車的出廠品質和長期可靠性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例如,由於金屬、製程和拋光技術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你不會再看到車身鏽跡斑斑,也不會看到很多汽車壞在路上。這可不是隨便說說:從《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等刊物的讀者提供來自數萬輛汽車的資料,便是最有力的佐證。(已故類比大師Bob Pease曾留下一個日誌,記錄了他看到的那些壞在路上的汽車。在他去世的前幾年,這個清單越來越短;他曾在一篇專欄文章中介紹過這件事,但我一直找不到這篇文章。 )

此外,現在的法規對於汽車排放的控制十分嚴格,同時還要求具備安全功能,如後視攝影機、胎壓感測器等。而且新功能還在不斷增加中,例如最近的監管法令和一份初步協議要求為汽車提供某種機制,用於檢測是否不慎把孩子獨自留在車子後座(目前我還不清楚這一系統本質,例如是不是所有車輛都將採用相同的基本架構)。但許多這一類的功能都可歸結於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

最後,現在的汽車還為車主和乘客提供了所期待和需要的便利、舒適與連接等許多功能,例如電動門窗和座椅、空調、資訊娛樂系統以及連接功能等。像是電動門窗這種增強功能,在20年前只有高級汽車或購買全配備的車輛才會有,而今已經成為汽車的標準配備了,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功能蔓延」(Feature Creep)。

你可能認為,考慮到安全性,這些增強功能都是值得增加的,也可能認為這些功能挺好的或甚至是必備的,但這些都不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我想說的是,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增加這些功能一定會導致成本提高。儘管電子產品中每項功能的費用減少了,但成本仍然在上升中,部份原因就在於添加太多這些功能了。

再者,有些人只想到了降低成本/數位功能,其實價格上漲還有另一個不易察覺的原因。的確,由於製程進步、幾何特性尺寸縮小以及更大晶圓,數位閘極和IC的價格已經大幅下滑了。但許多汽車增強功能還嚴重依賴感測器和類比電路,而這些元件(尤其是感測器和換能器)的成本並未像純數字IC那樣迅速降低。此外,致動器和馬達(一輛新車中一般會有幾十個)並不遵從摩爾「定律」,其支持電路(如電源、閘極驅動器、MOSFET以及保護電路)也會帶來額外的成本。

儘管新車和二手車價格急劇上漲…

…完整閱讀請連結EDN Taiwan網站

活動簡介
未來寬能隙半導體元件會在哪些應用成為主流?元件供應商又會開發出哪些新的應用寬能隙元件的電路架構,以協助電力系統開發商進一步簡化設計複雜度、提升系統整體效率?TechTaipei「寬能隙元件市場與技術發展研討會」將邀請寬能隙半導體的關鍵供應商一一為與會者解惑。
贊助廠商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