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創新能量 「新創之島」準備翻轉產業

2020-02-05
作者 Judith Cheng,EE Times Taiwan

根據2018與2019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已經連續兩年在「創新能力」中排名亞太第一、全球第四。這顯示了台灣在推動創新與鼓勵新創方面的努力已經小有成效、也獲得國際肯定。走進一個個創新基地、育成中心、加速器,還有在台北市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共享辦公室,就可以感受到台灣新創社群的充沛活力...

在2020年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匯集全球上千家潛力新創公司的「Eureka Park」展區,由台灣科技新創基地(Taiwan Tech Arena,TTA)率領的82個台灣新創團隊,積極向來自全球各地的媒體與參觀者介紹自家產品,像是能偵測家中貓咪健康狀態的智慧貓砂盆、可快速檢驗食物過敏原的可攜式裝置、穿戴式空氣清淨機、智慧眼鏡、結合AI的嬰兒監視器…等等涵蓋醫療照護、人工智慧與智慧生活等應用的解決方案,其中有13個團隊的產品還拿下了CES創新獎(Innovation Award),充分展現他們具備國際水準的創新能量。

這是TTA第三次率團參與CES,除了團隊規模擴大了一倍(2018年32家、2019年44家)、得獎紀錄創新高(2019年獲得8座CES創新獎),還預估在展會期間可取得超過2.26億美元(約新台幣70億元)的商機。2018年6月在台北小巨蛋正式成立的TTA是由科技部主導催生,與法國在2017年於巴黎成立、號稱可容納1,000家新創公司的育成基地「Station F」的概念雷同,以台灣最擅長的數位科技與電子產業領域新秀培育為焦點,其目標是藉由結合加速器、企業會員、學研能量、國際資金與國際鏈結等「五大支柱」,讓台灣「能在世界新創圈的雷達被看到」,並在國際新創生態系中發揮影響力。

EETT2002_startupsTW_P1

TTA率領82個台灣新創團隊在2020年CES新創展區「Eureka Park」積極向全球參觀者與媒體展現創新能量。
(照片提供:TTA)

目前TTA除了已經進駐超過180個新創團隊,也取得來自歐美與台灣本地的知名創業加速器,以及包括科技大廠、金融業者、各國經貿辦事處在內的企業會員等總計50個合作夥伴的支持,透過引進國際級業師(mentor)提供新創團隊各種技能培訓與商業經營輔導課程,還有率團參與世界各地大大小小新創展會──如前面提到的CES展「Eureka Park」、年度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期間的InnoVEX創新新創專區,還有法國VivaTech、新加坡InnovFest Unbound…等等──協助團隊與國際新創生態系、投資圈鏈結等方式為那些產業界的「小幼苗」帶來成長養分,期望能孕育出名揚四海的「獨角獸」。

集合公/私有資源實現「新創之島」

TTA只是近兩年加速擴展規模的台灣新創生態系一隅;早在2016年,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就研擬提出名為 「亞洲・矽谷推動方案」的計畫,期望透過推動物聯網(IoT)創新研發以及建構一個以研發為本的創新創業生態系,來加速產業轉型並激勵經濟成長;這個計畫自2017正式啟動迄今,集合了行政院之下的科技部、經濟部、教育部與其他各部會的資源,從活絡創新人才、完善資金協助、完備創新法規、提供與國際市場連結的創新場域等面向,逐步健全台灣的新創環境。

有中央政府主導推動策略執行,TTA以及位於新北市林口區的林口新創園、聚焦金融科技(Fintec)的金融科技創新園區等國際級新創基地陸續誕生;包括Microsoft、Google與AWS等科技大廠,也紛紛在台成立創新中心。這些新創聚落串連了海內外的民間孵化器/加速器,以及台灣本地研究機構、大學院校既有的育成中心,為逐漸升溫的台灣新創熱潮推波助瀾。不但有越來越多擁有創業理想與創新實力的團隊投入開創新事業的行列,因為部分現有法規的鬆綁,不少頂尖國立大學的教授或研究生團隊也藉由成立公司的方式將研究成果推向商業市場,讓很多創新研發得以走出實驗室、造福廣大群眾。

Sartup_Island

首度在2020年CES亮相的台灣「新創之島」國際品牌Logo。
(圖片來源:國發會)

根據國發會公佈的統計數字,「亞洲・矽谷」計畫三年來已協助近50家新創公司突破200萬美元的募資門檻;而根據2018與2019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已經連續兩年在「創新能力」中排名亞太第一、全球第四(僅次於德國、美國、瑞士)。這顯示了台灣在推動創新與鼓勵新創方面的努力已經小有成效、也獲得國際肯定。為了進一步強化台灣的新創實力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國發會還在2019年底發表了「Startup Island TAIWAN」新創品牌LOGO,以山脈在海洋上的倒影呈現島嶼意象並組合成無限符號,傳達台灣雖然土地面積、內需市場小,天然資源也不足,卻擁有累積數十年的科技實力與蓬勃發展的巨大新創能量,正勇敢從新創之島出發走向世界舞台,積極貢獻對全球創新創業發展的精神。

持續演變的台灣科技新創生態

走進一個個創新基地、育成中心、加速器,還有在台北市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共享辦公室(co-working space),就可以感受到台灣新創社群的充沛活力。儘管自21世紀以來,本地電子/半導體產業界的新創活動似乎感覺並不熱絡,也少有市場新星竄起,其實「白手起家」的創業精神一直存在於台灣人的血液裡──1980年代,聯電(UMC)、台積電(TSMC)相繼在新竹科學園區誕生,首創了專業晶圓代工商業模式,隨後就有數百家中小型無晶圓廠業者在市場上冒出頭,也為台灣建構完整的電子/半導體產業鏈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如今,這波新掀起的科技新創浪潮焦點不再集中於那些既有的「硬」技術,而是將之視為後盾,朝向軟硬體系統整合、推動傳統產業數位轉型、以及發展全新商業模式的方向前進。

2003年就在經濟部工業局的專案計畫下成立、位在台北南港軟體園區,由工研院(ITRI)團隊負責營運的南港IC設計育成中心(NKIC),應該是最深刻感受到這種台灣新創生態變化的機構之一。領導NKIC營運團隊的工研院資通所設計自動化技術組組長邱振祥表示,NKIC一開始是以培育IC新創公司為主軸,是台灣最早聚焦在半導體的非營利性育成中心,自成立迄今已經扶植51家新創公司成立,其中有五成以上是從自海外回台創業的團隊;而除了與會計師事務所結盟提供團隊商業經營輔導、引介合適創投資源,以及提供辦公空間租賃、EDA工具、IC測試設備、專屬標準機房資源共享服務,該中心還會鏈結工業局與工研院的研發資源,支援進駐團隊在IC設計後段與產品原型開發方面的需求。

隨著近年來半導體製程因進入個位數奈米等級而成本不斷攀升、IC設計公司新創門檻越來越高,NKIC也將培育新創的服務範疇擴大到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軟硬體、軟硬體系統整合與應用服務等領域。為了因應AIoT相關應用技術開發在進行深度學習訓練與推論等階段對運算資源的需求,NKIC最近還強化了機房設備,建置雲端運算伺服器與深度神經網路(DNN)系統軟體等服務,也規劃導入開發AI邊緣運算晶片所需的開發工具如硬體模擬器(emulator)與相關矽智財(SIP),藉由提供差異化價值與其他育成中心/孵化器做區隔。「即使只有一個還不成熟的創新點子,也可以先從利用我們的共創空間(co-working space)開始驗證概念,再看是否具備正式進駐育成中心的資格;」邱振祥指出,NKIC培育新創的理念就像是「孵小雞」,只要是通過審核、符合輔導條件的具潛力新秀,該中心就會盡力提供各方資源協助。

放眼國際 吸納全球頂尖人才

而有鑑於台灣市場腹地狹小,必須走出國際市場才能進一步擴大規模的現實情況,與海外資源的鏈接與交流成為大多數台灣本地新創育成機構關注的重點。在這方面累積了不少經驗的,是誕生於1991年,由包括嘉新水泥、緯創資通、鴻海、廣達、宏碁、台積電、聯發科…等等20多家台灣傳統產業與科技業企業會員所組成的時代基金會(Epoch)。從2003年就展開的青年創業領袖(YEF)計畫起步,有感於這些青年人才追求夢想的熱情,基金會在2008年就成立創業社群Garage+,透過國際級業師課程、安排企業媒合等方式協助新創團隊實現夢想,並於2014年打造全新創業空間讓新創團隊進駐,2015年又以「Startup Global Program」引進來自海外的新創團隊與人才,以實際行動將台灣塑造為與美國矽谷比肩的亞洲創新中心。

時代基金會副執行長簡彣蓁表示,Garage+會將觸角伸向國際,是因為在率領YEF計畫團隊出國參訪交流時,有不少學員成為外國企業挖角的對象,讓他們有感於人才爭奪戰已經是全球化的趨勢,認為也該建立一個管道讓海外的優秀人才、新創公司也能到台灣來,與本地的企業交流合作。時代基金會Garage+專案經理蔡璧如補充指出,他們的團隊在正式展開Startup Global Program計畫之前,先思考了台灣應該以什麼樣優勢來吸引海外新創者,首先是台灣在全球電子產業供應鏈扮演的關鍵性角色會是讓科技新創想要來台灣的原因,其次是台灣的食衣住行等生活費相較於美國矽谷低了很多,而且台灣社會能包容多元文化。基金會本身與企業會員的深度連接也是一大優勢,在安排媒合時能更了解雙方的需要、不浪費彼此時間。

Startup Global Program在每年6月與12月各有一個梯次,包括海外及台灣本地的團隊都可以報名,入選的團隊將可獲得為期10天、行程豐富緊密的台灣之旅,參與展會──上半年為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下半年則是Garage+的年度遇見全球創業之星(Open House)展會──以及與台灣企業決策高層進行一對一媒合,開拓潛在商機與資金來源。從2015年迄今,有來自69 國、1,451 組團隊報名海選,入選團隊累計有139個,其中有三分之一成功在台取得訂單或合作機會,並在台建立據點。簡?蓁表示,因為空間與資源有限,Garage+在甄選申請進駐的新創團隊時,除了聚焦數位醫療、物聯網/智慧裝置以及AI/IoT等技術領域,也會著重考量其產品與商業計畫的成熟度;她指出,對新創公司來說,時間是最寶貴的,為此Garage+會協助進駐團隊設定里程碑並密集審核,以及時發現經營方向的問題。

從創客到創業的商機翻轉

很多人應該都還記得,大約是在2012到2017年期間,全球科技領域曾吹起一陣「創客」(maker)風潮,一個以自己動手打造結合嵌入式軟體、電子、機械等技術之獨特作品的工程社群崛起,包含以業餘興趣為主或是有志創業的成員,他們可能來自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透過開放的線上平台或不同地域的線下活動彼此交流創作心得或分享成果。這陣創客熱潮結合IoT概念,除了為電子產業帶來創新風氣,也催生了許多新商機,例如協助這些創客將創新想法轉化為現實產品以及事業的硬體加速器;1986年以小型EMS廠型態在新竹湖口工業區邊緣誕生,在30年後蛻變為新創加速器的邁特電子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的邁特電子仍然堅持提供少量多樣化的電子製造服務本業,同時也以「邁特創新基地」(Mighty Net)為名,以硬體加速器的角色分別於2016年與2019年進駐新竹清華大學的育成中心以及新北市林口新創園,協助以硬體為主力的新創公司克服打造產品原型以及將實際產品推向市場的挑戰。邁特創新基地執行長戴憶帆(Ray Tai)表示,其實邁特電子會跨足新創領域是一個偶然契機:在2005年,一家開發無線網通產品的美國新創公司Ubiquiti來到台灣尋求製造夥伴,邁特獲得了這個合作機會,而這家新創公司成功在2011年於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上市成為亮眼的獨角獸與邁特電子的最大客戶之一;這讓邁特看到新創生態系──包括maker社群──的蓬勃商機,於是投入資源提供相關解決方案與服務。

戴憶帆指出,雖然2012年掀起的創客、群眾募資熱潮在2017年達到高峰之後逐漸退燒,商機也不如市場預期,但邁特認為,創客社群其實是建立了一種硬體RD工程師的新工作形態與思考模式,而非等同於商業機會。在IoT的大趨勢下,商業模式已經轉變為以少量多樣化的硬體系統搭配能帶來高附加價值的服務;軟硬體整合、硬體製造是實現這些新商業模式的過程中最辛苦、最花時間的一個環節,卻是台灣最擅長的部份,邁特創新基地正是要掌握這種優勢,在新創生態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獨特角色。戴憶帆透露,除了台灣本地的據點,邁特從2016年就逐漸與海外12個國家的新創基地、加速器建立連結,儘管並不像其他新創加速器會提供業師輔導或投資、商業訓練等類課程,卻能補足那些加速器做不到的部分,為硬體新創的「最後一哩」扮演關鍵推手。

實現無限可能未來 仍有待克服挑戰

TTA、南港IC設計育成中心、時代基金會Garage+以及邁特創新基地等等機構,各自都只是台灣正蓬勃發展的新創生態圈中眾多「推手」之一,在這個仍在不斷擴大的陣容中,還有像是雲端巨擘亞馬遜(Amazon)領銜、位於新北市板橋以及林口新創園,以扮演傳統產業與新創橋梁之「數位轉型推手」為職志的AWS聯合創新中心。以及同樣位於林口新創園,專注在物聯網、健康照護領域,訴求以「開放式創新」「策略性創新創業」為主軸,以創意/商業模式規劃、專業輔導、擴大營運規模三階段扶植新創團隊的TAcc+加速器。還有號稱能提供創新物聯網產品所需技術、模組、製程及商品化諮詢等資源「一站式服務」,由工研院執行的物聯網晶片化整合服務計畫(IisC),協助新創團隊加速產品開發與商業化時程。

EETT2002_startupsTW_P2

IisC協助新創公司瑞意創科實現「VR體感手套」。
(圖片來源:IisC)

在政府部門大力推動與民間社群的積極參與之下,台灣的新創業環境似乎越來越友善,至少對於有志創業者來說,只要有創新的想法與技術實力,就不愁找不到可利用的資源;無論新創團隊是鎖定哪一個技術領域、都能找到適當的育成中心或加速器。儘管如此,建置充足的新創環境基礎設施只是第一步,如同新創輔導平台AAMA台北搖籃計畫共同創辦人顏漏有在2019年12月底舉行的「2019 亞洲·矽谷科技創新論壇」上所言,台灣的創業環境比起美國矽谷甚至是中國大陸都仍有一段差距,主要的弱勢在於台灣缺乏天使投資、也未能吸引海外VC進入,而本土企業或許有投資的本錢,與新創社群的連結很少;因此顏漏有認為,要改善台灣的新創投資環境,改變大企業思維(從只仰賴內部創新到利用外部創新),協助本地傳統產業社群與新創之間相互了解並共同合作以創造創雙贏,會是很重要的工作。

此外顏漏有指出,台灣內需市場規模非常小,走出國際是新創公司從「start up」邁向「scale up」,蛻變為「獨角獸」的關鍵步驟;他以AAMA台北搖籃計畫輔導的新創團隊經驗為例指出,除卻歐美市場,與台灣在地理與文化上都頗為接近的東北亞日、韓市場,以及東南亞市場,會是台灣產業新秀邁向全球市場的理想第一步。日本市場也是時代基金會Garage+關注的台灣新創發揮舞台,Garage+也會率領團隊前往日本參訪交流並與當地企業媒合;簡彣蓁表示,要進入日本市場並不容易,需要花較長的時間經營並訴求台灣新創團隊的技術實力形象,而基金會已經小有斬獲,例如已經進軍日本智慧家庭的物聯網裝置新創公司聯齊科技NextDrive就是一個成功案例。

展望2020年,國發會表示,健全台灣創新創業生態系計畫將推進到「2.0版」,協調政府各部門檢視並改善現有投資、法規、人才等面向仍存在的問題,同時宣導台灣本地企業與新創團隊之間透過併購、創投等方式與新創社群建立更多合作關係,以激勵台灣新創經濟的進一步成長。隨著本地新創生態環境逐漸完備、成熟,在過去兩年誕生的創業育成機構、以及其中培育的台灣新創小尖兵們準備就緒、成長茁壯,未來十年這個領域的精彩可期!

(本文同步刊登於電子工程專輯雜誌2020年2月號)

活動簡介
未來寬能隙半導體元件會在哪些應用成為主流?元件供應商又會開發出哪些新的應用寬能隙元件的電路架構,以協助電力系統開發商進一步簡化設計複雜度、提升系統整體效率?TechTaipei「寬能隙元件市場與技術發展研討會」將邀請寬能隙半導體的關鍵供應商一一為與會者解惑。
贊助廠商
訂閱EETT電子報